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,我國胃病的發病率已達到80%,俗話說,胃病“三分靠治,七分靠養”,我們的胃就像一臺每天不停工作的機器,食物在消化的過程中,會對胃黏膜造成一定機械性的損傷,因此,有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遠離胃病的關鍵,那么,我們該如何養護我們的胃呢?
胃是喜暖而畏涼的,涼爽或寒冷的天氣會使胃蠕動的規律被打亂,導致胃酸分泌增加,隨之,反酸、燒心、腹痛、腹瀉等的機率也會隨之增加。在涼爽或寒冷的天氣,我們要及時增減衣物,避免腹部受涼而導致胃病的發作。
胃腸運動是具有規律和節律性的,胃排空一次約需4-6小時,因此,我們每餐進食的時間應在4-6小時之間,并且不宜進食太涼、太熱、太辣或太硬的食物,戒煙戒酒,食物的溫度以30-40℃為宜
過饑:當我們腹部出現咕嚕聲時,說明胃中已空虛,需進食了,這就是醫學上的“饑餓收縮”,若“饑餓收縮”超過半小時以上,仍未進食,可能我們反而沒有饑餓的感覺了,就像我們平常說的“餓過頭了”,久而久之,胃腸功能就會發生紊亂而產生疾病。
過飽:我們的胃是有一定容量的,如吃太飽超過胃的容量,胃的收縮性就會減弱,會引起胃擴張、消化不良等疾病發生。
胃是食物貯存和加工的場所,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,因此,食物會在胃內停留一定時間,吃太快容易增加腸胃的負擔,引起胃部肌肉疲勞,胃動力下降,我們咀嚼的次數增多,唾液分泌也增加,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。 飯后時消化過程的高峰期,需大量的血液供應胃腸道,如飯后劇烈運動,會使血液分散到肢體、肌肉等組織,影響正常的消化功能。而飯后立即平臥,容易減慢胃腸道的蠕動,延長消化過程。當然,適當的運動鍛煉可增加我們的體質,提高免疫力,腸胃患者需結合自身的情況,適度的運動鍛煉,提高機體抗病的能力。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,幽門螺桿菌是很多急、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潰瘍、甚至是胃癌的發病原因,這種細菌寄居在我們胃內,多是由于進食了被污染的食物,或使用未嚴格消毒的餐具引起,平時我們除了注意飲食衛生、餐具衛生外,還要養成“飯前便后洗手”以及“使用公筷公勺”的好習慣。 胃病的發生與人的情緒、心態也是密切相關的,煩躁、焦慮等情緒容易引起食欲減退、腹痛、腹瀉等不適,還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、胃炎的加重或復發。因此,保持良好的心情,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不良情緒刺激,對預防胃病有很好的效果。 我們的胃是一個脆弱的器官,很容易受傷,養成護胃的好習慣尤為重要。擁有一個好胃,才擁有了嘗遍美食的資本。